世界上没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像中国市场这样如此高速成长。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也在不停的发生变化。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低成本制造到创新为导向的快速上升阶段。电信业、超级计算、生命科学、非燃料能源和“绿色科技”行业,已经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创新、研发的景象。

原文:China – Hotbed of Innovation for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在研发上的投资增加了一倍多,从1991年占GDP的0.73%到2011年的1.77%。计划目标是在2020年达到2.5%—这是目前欧盟国家的水平。按照绝对价值计算,考虑到中国GDP的增长率,这个数字甚至会更加惊人。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研发投资规模扩大了6倍,在2010年已经达到了7000亿人民币(相当于840亿欧元)。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中国很快会从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成为主要的研发实验室。事实上,在创新领域内,关键因素不是投入的数量,而是产出的质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增长速度是及其壮观的,并会为东方世界的创新带来巨大的改变。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将科学和技术创新视为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关键因素。很少有国家能像中国这样致力于创新的优先政策,并快速实现。中国每年会有70万工科毕业生。尽管如此,在一些地区,符合要求的人员仍然是匮乏的。为此中国建立一个大型项目,以鼓励本国学生出国深造。在2010年,中国大约有36万出国留学的大学生。

专利以及其他创新的证据
专利申请,这个意味着在中国经济体中迈向创新的标志,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并在2010年达到了50万件。这样的增长跟很多科研机构为申报专利的员工提供物质奖励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专利的质量要重于数量,可是不可否认,这个数字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来有关专利的诉讼在中国越来越多。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法院在运用新出台的知识产权法方面也越来越严格。随着中国的一些科技公司,比如华为、中兴、联想和海尔等走向全球,也从某一方面推动了知识产权法实施的严格性。

目前中国有700多家高科技“孵化器”,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设备和咨询等帮助。其中,大约有70多家大学附属的“孵化器”共同成立了国家的火炬项目,以此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个项目成立于1988年,旨在促进初创企业和小型、中小型企业的研发工作。最大的孵化器是232平方公里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包含了几个专门的子园区,比如与大学合作专门从事医疗技术和生物工程研究的电子城和昌平园。

…大约800家非中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实验室

基于中国目前的发展形势,大约有800多家非中国企业在中国建立了研发实验室,包括诺基亚、Orange、阿尔卡特、摩托罗拉以及大量的制药巨头企业。中国在电信领域的重要创新能力无疑提升了国际电信公司的业绩。比如,中国已经制定了自己的3G移动标准,TD SCDMA。另外,设备制造商华为,作为该领域内的重要公司,将销售额的20%用于研发。这个拥有了14万员工的公司快速建立了遍布全球的网点。在追求全球化市场发展过程中,中国很多跨国企业已经在欧洲成立了研发中心。

另一个有着卓越创新成果的行业是计算机业。在2010年10月,中国制造的天科1A超级计算机在计算能力方面打破了世界纪录。另外,中国对纳米技术进行大量投资,计划到2020年取代美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科学生命领域研究方面,很多大学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上海、苏州,广州和北京都在致力于成为该领域的全球中心。在非燃料能源和绿色科技领域,中国也展开了持久的研究。中国太阳能制造商已经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制造商包括尚德太阳能、英利太阳能、晶澳太阳能。风力发电领域有着类似的地位,金风科技公司和华锐风电都在世界排名前五。

替代硅谷
任何一个致力于创新的国外公司,如果还未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一定要问问自己:时机是否真的还未到来。目前正在开展的“创新中国”项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作为关键者,在建立中国与西方公司形成互惠的合作关系过程中,尤其是针对中型企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将以何种步调遵循何种路径?价值曲线在不同的行业之间是如何变化的?中国会成为世界创新的中心吗?那还要多久呢?

最后一个问题,最近对各个经理做的调查问卷看,中国取代加州硅谷的市场地位,最早会在2016年实现。这可能看起来有些快,但是在中国一切都变化的很快。

作者简介Georges Haour
GeorgesHaour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教授。他还是在多家公司担任管理创新方面的顾问。他在法国里昂出生长大,拥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在加入IMD之前的九那年里,他在日内瓦的巴特尔管理由35名工作人员的团队,从事由公司们资助的创新项目。他拥有8项专利和110个出版物。他最近的著作是:解决创新悖论(2004年),从科学到商业(2011),都是由伦敦的Palgrave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