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教练是设计思维工作坊的灵魂人物。在工作坊中教练不是最终给出解决方案的人,所有的决定都是由不同背景组成的团队自己决定,每个人都贡献着自己的创意和经验。身为设计思维教练,要信任自己的团队一定可以做出好的东西,并且要不断不断地去激励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协作,分析并提炼出观点,最后做出一个解决方案的原型…

初识Design Thinking的时候,三年前,公司来了一队人马,法国人德国人。

他们给我们这批学员上了一期很长战线的培训,最与众不同,也最辛苦的一期培训。每天培训结束的时候,大家都是精疲力尽,那么问题来了,又不是体力运动,为什么会那么累呢……

这就要从Design Thinking的形式说起,设计思维在整个过程中,是很不推崇PPT形式的,因为在过程中、实践中学习,是DT认为最理想的,也是大家对内容最容易消化的方式,所以我们的授课都是用工作坊的形式。“工作坊”应该有很多人了解,通常分为6人~10人为一组。

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coach来引导大家,整场培训会有一名Coach Leader来做全盘掌控。那么每个小组的coach是给每个小组成员上课的老师吗,答案是“No!”,在整场培训中,只有我们这些参与培训的组员才是主角,Coach都是配角,或者说是隐藏在阴影里的大师。首先,Coach们会根据培训的目标来设计好整场培训的Agenda。

不要小看这个设计的过程,这是需要Coach非常花费心思的地方,当然你也可以每次套用同样的Agenda,但是每次的DT培训结束,当你回溯的时候,会发现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从而改良Agenda。这也是我个人的习惯,每次做完一场DT,我都会写一篇回溯日记,而这也正是DT process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原型+校验],持续不断地创新也正是设计思维在倡导的精神!

当学员们紧跟Coach设计的Agenda,就会不由自主的身在其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意。大家都知道,人们并不都是外向而健谈的,尤其是中国人,更显内敛。在一个传统的会议中,通常都是几个健谈的人在发言,其他的人保持沉默。我非常欣赏在德国一个Office里面看到的一句话:“Design is a behavior not a department”。

人人都有创新和设计的天赋,设计并不只是设计师的工作,他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所以DT用非常好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一个缄默期,在便签纸上写下来自己的灵感和创意,同时又需要对其他的队友都讲出来,让大家都理解,让每个人都有开口的机会,没有羞涩,没有嘲笑,也没有尴尬,大家都沉浸在其中。

我记得有一场DT,是探讨”在云解决方案盛行的时代,如何更好的维护合作伙伴关系”。在一个关键的环节,需要大家投票决定下一步的方向,当时用的是写“正”字的投票方式,结果发现,用这样的方式大部分人都在跟风,并没有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于是在我的回溯日记中就改变了这个环节的投票方式。Coach就是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去观察,发现问题,引导大家,激发灵感。那么,Coach是最终给出解决方案的人吗,答案是“No!”,所有的决定都是由不同背景组成的团队自己决定,每个人都贡献着自己的创意和经验。做为Coach,也要信任自己的团队一定可以做出好的东西,并且要不断不断地去激励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敏锐的观察能力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Design Thinking的整个流程中包含着几个重要的步骤,而“工作坊”只是实现这些重要步骤的形式之一。

有意思的是,当你静下心来仔细揣摩着DT中这些重要的元素时,你会发现他把大脑中感官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首先,把离散的过程梳理成简单地几个步骤,更便于执行和理解,就是典型的逻辑思维方式;当我们面对着头脑风暴后,满墙面的奇思妙想,就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梳理和分类;当我们在对客户做Interview之前,就需要逻辑清晰地准备出一份问题列表等等……在很多个环节中,我们都在动用着自己的逻辑思维让一切变得更加有条例。然而,设计思维非常强调的Empathy(同理心),正是在运用着大家的感官意识,需要对研究对象产生共情,以正确理解痛点和现状。

Coach在引导整个团队往下走的时候,少不了各种感官意识和自己的成员进行更好的沟通;用Storytelling的方式做信息分享时;和研究对象做Interview时;整个团队一起做解决方案原型时等等……都是少不了要用到感官意识。这就意味着,当你选择用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来做创新时,你的整个大脑都没有停止过,你的逻辑思维和感官意识一直在不停地切换着,所以常常有成员在做完DT以后对我说,我觉得今天大脑太烧了。是的,就是这么一个烧脑的过程在帮助你思考,让你更清晰地分析你的现状,预测你的未来,帮你挖掘背后的东西。那么,Design Thinking的流程到底怎样工作,什么是以客户为中心,面对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时应该怎么变通,Persona真的是深度挖掘最好的方式吗,怎样用DT的方式充分完成一次Interview等等……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继续聊一聊……

作者:毛一帆,十几年外企工作经验,一直从企业信息化领域。SAP设计思维高级顾问,公司官方高级教练,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特聘专家。

编辑:Erik Chang 张正明 (创新教练,创新实践者)

本文由新思课授权张正明发表

新思课微信号:d_thinker